在我们的印象中,阿根廷这一个国家除了足球就是牛肉,如果有关心国际政治的朋友,可能还知道米莱总统——他挥舞着电锯,誓言要用“休克疗法”,让阿根廷再次伟大。
但鲜有人知的是,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被誉为南美的法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甚至一度压过美国,成为全世界移民最理想的移民目的地。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之后的阿根廷却成了经济危机的频发地与债务缠身以及拉美陷阱的最典型国家。
阿根廷的沉沦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这背后有哪些历史背景和文化、政府政策这些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曾说过:“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四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日本,还有阿根廷。”
阿根廷的全名是阿根廷共和国,于1816年建国。在那之前它一直是欧洲的殖民地。建国后它先是经历了被地方军阀和强人(尤其是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几十年的统治,由政府全权操控国家的经济动向。但结果却是一通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二百五,那时的阿根廷穷的是叮当响。
于是,到了1852年愤怒的民众把罗萨斯给赶下了台,国家转变成了联邦民主制。民选政府上任后就吹响了自由化改革的号角,开放了进出口。
这一开放了,一首蒙古民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飘到了阿根廷人民的耳中。阿根廷人一听眼睛瞬间就亮了:这首歌唱的不就是我们家嘛。论水土,我们坐拥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潘帕斯大草原,不比蒙古差。论地盘,我们是世界领土面积第八大国,欧洲列强加起来也就跟我们差不多大。既然咱们资源这么丰富,为啥不利用一下呢?于是,政府就鼓励民众在草原上养牛养羊种粮食。
但问题来了,这么多农产品,卖给谁呢?这时,之前殖民时期留下的欧洲人就对阿根廷政府说了:“我们老家那边正在大规模工业化转型,据说需要大量进口农产品,要不咱们联系一下他们?”
阿根廷政府一听就乐了,这简直是天作之合啊,干起来!就这样,阿根廷成为了欧洲粮食的超级供应商,开始走上了 赚钱 致富的道路。随着欧洲与阿根廷的贸易越做越大,欧洲那些嗅觉灵敏的资本家开始对阿根廷市场垂涎欲滴。于是一大批地主老财资本家卷着被子裹着钱,坐着船来到阿根廷,又修铁路又办厂甚至还兴建了学校,准备世世代代扎根阿根廷。
阿根廷政府面对资本的涌入,当然是敞开国门表示热烈欢迎。这波资本的流入,再加上市场的开放,阿根廷凭借着肥沃的土地跟温带气候,让其在20世纪初迎来了经济腾飞,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小麦年出口从10万吨增长到了250万吨,牛肉年出口从2.5万吨增至36.5万吨,一度拥有全球这两个商品的定价权。
1908年,阿根廷的人均GDP达到了全球第七,一度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数据,按照1990年的美元不变价计算,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就已达到了3797美元,而同期的日本只有不到1500美元。
彼时的阿根廷,不论是经济还是天气特征情况,都是极具移民吸引力的,移民大多数来源于意大利、西班牙还有德国,这也给了二战的时候阿根廷同情这些轴心国,同情纳粹奠定了一些人口的基础。
虽然当时的西班牙弗朗哥政权不是明确的轴心国成员,名义上它是保持中立的,但是却实实在在的给过当时第三帝国德军的不少的实质性的帮助。例如说1941年到1943年,4.7万的西班牙人加入了一个志愿军在东线步兵师,甚至在二战以后阿根廷被视为接纳粹战犯的一个庇护所。
当然这是另外的故事,今天不表。总之,1880年到1930年,阿根廷吸引了将近600万的移民,当时的阿根廷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欧洲,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为南美的巴黎,一度变成全球上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
而且不仅经济发达,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也是在世界前列:1910年阿根廷的文盲率就已经降到30%以下;阿根廷当时大学都已经免费了,医疗体系也特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健全了;阿根廷1913年就开通了地铁,不仅比他的南美邻居们早了半个多世纪,甚至比日本还要早15年。
但时间到了上世纪30年代情况就突然不一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跟随后的经济大萧条,对阿根廷这种贸易依赖型的经济类型进行了一个沉重的打击。事情是这样的,1929年美国大萧条导致经济,全球市场一片惨烈,欧洲各国为了自保纷纷采取了保护主义,减少进口,这就让阿根廷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出口”大受影响,经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国内失业率飙升。
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此时已经习惯了富甲一方的阿根廷民众,面对突如其来的苦日子自然是一百个不乐意,所以国内就爆发了政变。
结果,从前对经济放养的政府被赶下了台,取而代之的则是阿根廷的军政府。但问题是军队打仗可以,但让他们想办法改善经济,那不是开玩笑么?军政府上台后,虽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却越改越乱,经济问题非但没能解决,反而还更加恶化了。
最后,军政府索性祭出了一记昏招,那就是“进口替代工业化”。这个政策说白了就是出口转内需、限制外资,同时疯狂补贴本土企业。但问题是,政府补贴本国企业那可是需要钱的,那钱从哪里来呢?
可别忘了欧洲各国当时都在实行保护主义,阿根廷曾经的挣钱法宝“出口”已经不好用了,那可怎么办呢?为维持出口,阿根廷军政府就与英国签署了《罗卡-伦西曼条约》,这个条约规定:阿根廷能够得到85%的英国进口牛肉市场占有率。但作为交换,必须对在阿的英资企业来提供税务优惠,并且允许英资企业在阿根廷享有垄断性利益。
签署这种不平等条约,不就等于签了一纸丧权辱国的卖身契吗?所以1930年到1943年这段时期,在阿根廷历史上也被称为臭名昭著的十年,整个阿根廷就跟霜打的茄子一样,萎靡不振。
庇隆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原本是个军官,但因为特别会演讲,会煽动人心,所以很快就成了一颗政坛新星,并且在1946年成为了阿根廷总统。
庇隆曾经说过,资本主义和另一个主义都是过时的,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剥削人,而另一个主义通过国家剥削人,二者虽然不同但核心一样,都是害人。所以庇隆上任后,就提出了一个“第三位置主义”,也叫“庇隆主义”。它强调的是工人权益、民族主义还有国家干预。
这个国家干预实质上就是经济保护所谓的民族工业干预手法,总结就两招——广泛补贴和国有化。
这就导致了什么?导致该淘汰的企业它不死,本来能够有足够发展前途的企业跟经济部门也发展不起来,这种经济政策如果长期化的话,整个经济体中就会充斥着大量的僵尸企业,不创造价值不说还会极大地拖累整个经济体,使得政府的开支飙升,效率从始至终保持在一个低下水平。
生产水平上不去,政府赤字就会扩大,带来的只有债务赤字货币化,再往前一步就是恶性通货膨胀,这就为更严重的经济失控与经济危机埋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并且庇隆还推行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比如说提高工资、扩大工人权益,甚至让穷人也能过上像欧洲中产阶级一样的生活,非常贴近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策。
但福利是要钱的,钱从哪里来呢?一开始庇隆政府还能靠对二战后欧洲重建的出口来维持国内的巨额开支,但随着欧洲重建完成,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阿根廷的出口就开始骤降。
那怎么办?印钱呗。于是阿根廷就开启了它的通胀之旅。庇隆第一次出任总统的10年间,阿根廷的平均年通胀率超过了20%。如此高的通胀,国内老百姓肯定不高兴,所以1955年庇隆就被军队给推翻,流亡到国外去了。
但问题是庇隆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烂摊子该怎么收拾呢?答案是,没法收拾。在接下来时间里,阿根廷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军政府和民选政府轮流上台,但两边没有一个能用有效手段遏制通胀的。最近一段时间阿根廷经济的特征就是——政府一会儿实行市场管制,强行控制物价,但结果是黑市横行,经济效率低;然后为了刺激经济,下一任政府就开始一边印钞一边向国际借钱,结果就是物价再次飞涨,通胀更加恶化。
以至于到了最后,老百姓对货币的信任全无,而国内外资本也都对阿根廷市场是敬而远之。
在这段时期还发生了特别戏剧化的一幕,1973年庇隆在国外流亡了快20年后,竟然又被重新请回了阿根廷,并且还又一次当上了总统。但这一次他没干多久就过世了,把总统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妻子伊莎贝尔·庇隆。但“女庇隆”的执政能力比她的老公还差,弄得阿根廷是乌烟瘴气。
无奈之下,1976年军政府迫不得已再次上台,而阿根廷就一直重复着借钱、印钱、然后通货通胀这种恶性循环。
当时军政府为了可以稳固统治,把民粹主义跟民族主义这些玩意都给弄出来了,攻击的目标是谁?是英国。阿根廷跟英国主要的历史矛盾来自于一个叫福克兰的群岛,阿根廷这边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
而这个故事要扯挺长,总之是本糊涂账:1690年,英国海军首次登陆该群岛,并命名为福克兰群岛。1764年,法国人在岛上建立了永久据点(路易港)。三年之后,也就是1767年,法国将该群岛的定居点和权利转让给西班牙。由于阿根廷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西班牙殖民地,所以阿根廷的法理依据是对原西班牙殖民地范围的一个完整继承。
1816年的阿根廷就已经独立了,第一次跟英国冲突是在1833年。当时的英国正是黄金时代,全世界到处都在开分基地,别说阿根廷了,就算是一条狗从英国皇家海军门口过都得挨两巴掌,所以当时英国海军又把马岛给抢回来了,所以这个岛屿就被后来的联大定性为有主权争议的地方。
本来这事黑不提白不提的也就算了,但是到了阿根廷军政府上台之后并没有检讨阿根廷扭曲的经济政策,而是转移国家的内部矛盾,大体的意思是:大伙活得差,不是我的错,也不是国家的错,而是因为欧美的资本对大家的剥削,所以我们要消灭欧美资本。
他们先是大规模的没收了欧美资本的铁路工厂,然后又进行国有化改革,后来又发展到对于欧美的企业家进行驱逐,但是结果就如同大家想到的那样,经济更差了,还附带了一个意外——本国的非公有制企业跟企业家也开始抛售资产疯狂跑路,连带着把阿根廷本国货币比索也给带崩了,生产力那是断崖式的下降。
打碎了私有产权制度之下的财富蒸发速度更加迅速,到了1980年代,阿根廷的通胀最低的一年是1980年的87%,但是军政府造的孽直到被推翻了还在发酵,到了1989年达到了3079%,高峰期的一个月时间,通胀就涨了197%。这是一个短缺型经济体的一个基本态势,而生产过剩型的经济体只是把通胀转化成了通缩而已。
当阿根廷军政府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开始挑唆战争,就是著名的马岛海战——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还是吹多了把自己的脑子也给洗坏了,决定武力收复英国控制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一场战争成了阿根廷民族主义情绪的一个顶点,但是也加速了军政府的倒台跟国家的进一步的衰落。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的军队登陆并迅速控制了马岛,英军随即派遣了特遣部队开始反击。战争只持续了74天,结果就是阿根廷战败,造成了649名阿根廷士兵的阵亡,英国方面则有255人阵亡。马岛战争的失败极大打击了阿根廷的民族自信心,军政府也跟着垮台。1983年民主制度又恢复,但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加剧了经济困境。那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了343%,外债高达430亿美元,经济已能说是彻底崩溃。
到了1988年,阿根廷政府猛地发现他们积累的债务,光利息就快能把人给压死了,国内的通胀也已经来到了惊人的3000%,这样下去该如何是好呢?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完全解决恶性通胀,阿根廷政府就想出了个狠招——他们把比索和美元的汇率强行进行了1:1绑定,意思是不管市场怎么震荡,1比索始终等于1美元。
此外,政府还推行了企业私有化改革和市场自由化改革,吸引国际资本进入。这些措施短期内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胀迅速被拉回到了个位数,外资也大量涌入,整个国家的经济终于开始好转。
但好景不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场危机给位于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还在于这次危机让投入资产的人一下子对亚洲和南美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新兴市场失去了信心,开始大量撤资。
对于在阿根廷的投资者来说,想要撤离就得把手里的比索换成美金,然后转移出境。这就导致了阿根廷央行会瞬间吸收大量原本正在市场上流通着的比索,同时失去等值的美金,引起市场出现货币短缺的现象。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央行本来是应该增发比索,以保证市场拥有足够的货币流通,确保经济继续运行。但当时阿根廷的央行却发不出一分钱,为什么呢?咱们前面说到阿根廷实行了比索与美元1:1汇率绑定的政策,这条政策规定央行每发行1比索,都必须持有1美元的外汇存底作为支撑才行。
可问题是外资撤离时,把央行手里的美金都给换走了,央行没有美元,所以根本没办法通过增发比索来救市。这种尴尬的局面让阿根廷的经济一秒钟,整个国家的失业率一路飙到了25%,负债率一举超过了GDP的50%,贫穷率更是捅破了天。
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阿根廷政府索性选择了摆烂,比索美元1:1政策原地取消,总统跳上直升机逃亡他乡,而国家欠下的一千多亿美元外债,则是一拍直接老赖不还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阿根廷经济直接自由落体,不仅国内民不聊生,国际上也全无信誉可言。此后,阿根廷基本就是无限的重蹈覆辙,国家的经济呈螺旋下降之势。
看到这有朋友会说,这阿根廷的经济怎么感觉越管越乱啊?没错,所以要想让经济出现好转,那就一定要遵循一个十二字真言——牛肉必须散养,经济必须平躺。
所以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自由落体式下滑后,终于一个手拿电锯、疯疯癫癫的大叔出现了,他誓言要让阿根廷经济回归散养。这个人就是玩电锯的哈维尔·米莱。
米莱1970年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从小脾气就爆,在学校经常因为口无遮拦和同学干架,所以小学时就荣获了“疯子”的称号。念高中时,米莱最喜欢的两件事就是弹吉他和踢足球。
本来如果一切正常的话,他应该是去当摇滚乐手或者守门员。但问题是米莱他不是正常人,所以高考填志愿时,手一抖,报了经济系。
那刚进大学时,米莱对经济学是即没兴趣也不懂,每天还是想着踢球弹琴。但前面我们提到过,80年代阿根廷爆发了恶性通胀,而这成为了改变米莱人生方向的转折点。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米莱像往常一样去踢球,踢完后想着去小卖部买瓶水,但谁知一场球的工夫,可乐的价格就从2块变成了4块。正当他踌躇着到底要不要买的时候,就看一堆人疯狂的跑进商店抢购商品。
这种现象让他很纳闷,因为大学经济基础课里说,物价上涨的时候人们会减少购物,但怎么阿根廷现在物价飞涨大家却都在抢购呢?就是这么个小事一下让米莱对经济学产生了好奇心,开始自学各种经济学知识。
在他自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一个特别小众的经济学派,叫奥地利学派。这个学派的核心理念,大概就是说市场应该自己玩自己的,政府千万别管,只要政府一插手,市场准乱套。这种说法听上去就很极端,也正因此奥地利学派长期以来一直都是被主流经济学家所边缘化。
但米莱看到这一个理论后简直就跟找到了知音似的,不但之前的疑问瞬间全都懂了,而且还原地开悟——阿根廷100年来不断的在经济上改革、崩塌,然后再改革、再崩塌,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原来就是政府干预太多造成的呀!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切,那就得让政府放手,让市场自己运行才行。
从那以后米莱就踏上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小路一去不回,成为了一个极端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了解了米莱的成长经历后显而易见,这个人口无遮拦、个性叛逆,而且还疯。这些特点,再加上他在经济学上剑走偏锋的造诣,就注定了这个人想不成名都难。所以果不其然,米莱毕业后很快就在经济圈崭露头角,先后在多个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出任经济顾问。
他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和对经济的独到见解,也让很多大学都争着聘他当经济学教授。而米莱本身也是个非常会自我营销的人,不仅经常发表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在学术上造诣颇深,他还主持了一档自己的广播节目,叫“粉碎神话”。
节目里他动不动就向阿根廷政界和经济圈开炮,一会儿骂政治精英是社会寄生虫,一会儿又损阿根廷央行,说他们是海盗专抢老百姓的财富。
当然除了骂,他也经常会给阿根廷经济支招,比如说减税。米莱曾经说,税收无非就是一种政府剥夺个人财富为己所用的肮脏手段,如果取消税收,那老百姓的日子能过好一大截。他还特别反对庇隆主义,认为大搞福利是导致国家经济死亡的最终的原因之一。
这个头顶六零年代摇滚发型、表情极附戏剧张力的大叔,用饶舌般的谈吐,把原本枯燥的经济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给阿根廷民众讲的是头头是道。而且他对经济问题的剖析都是从民众的方面出发,每一句都说在老百姓的心坎儿里,米莱在阿根廷的知名度就越来越高。
米莱的政治生涯是从2020年正式开启的。当时他还没想说要当总统,因为毕竟一个人再疯,也知道不能一步登天吧?
所以他就从竞选国会议员开始。参选议员最好能挂靠个党派,这样能显得正式些。但问题是以米莱的性格,阿根廷没有哪个党派能入得了他的法眼。于是他索性自创了一个党派,叫“自由前进党”。2021年他就以自由前进党的名义参加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国会众议员选举,以17.04%的选票成功拿下了两个席位。
别看17.04%的选票好像不高的样子,要知道阿根廷政治圈长久以来一直是被左翼“正义党联盟”和右翼“一起改变联盟”所垄断的。而米莱这个初来乍到的门外汉,能一上来就从左右两派手里抢到17.04%的选票,这已经是前无古人的战绩了。
这也证明了当时阿根廷民众对那些传统政客是有多厌恶了。当选议员后,米莱很快就发现,仅凭两个众议院席位,这线日,米莱就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集会上,面对几千名粉丝高调宣布:“我!米莱!要竞选2023年阿根廷总统,我要让阿根廷再次伟大!”说罢就从兜里掏出把电锯,誓言一定要斩除阿根廷的腐败。
当然,除了形式上的标新立异,米莱的竞选内容也是实打实的给力,比如最著名的就是他打出的“休克疗法”。当时米莱是这么对民众说的:“阿根廷在国际上早就已无信誉可言了,我们已到了不改革就不会有商业投资的地步。但改革必须得有钱才行,可我们的祖国已无钱了。因此,我上台后准备使用休克疗法。这样的解决方法势必会给大家的生活短期内带来一个阵痛,但我们也是迫不得已,为了清理过去100多年来的那些政治精英们留下的垃圾,我们别无选择。”
老百姓一听米莱这么诚恳地把丑话说在前头,比那帮油嘴滑舌的政客肯定靠谱得多啊。于是2023年底,米莱以压倒性的优势当上了阿根廷总统。
彼时,几乎没人怀疑阿根廷已经站在了悬崖边:2023年阿根廷的通胀率还是高达211%,比索的贬值速度比商店进货的速度还快,贫困率超过40%,阿根廷人已经习惯了把美元藏在床垫下以应对每隔几年就爆发一次的金融危机。当时有人调侃说阿根廷的经济就像在跳探戈,总是在同一个节奏里边反复的旋转,如果米莱只是修修补补的话,那阿根廷也只会持续在危机的深渊里。
米莱上任后立刻就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先是大幅度的削减政府开支,冻结公务员的招聘,把政府部门只裁撤到个位数。
随后,米莱又把刀砍向了政府补贴。多年以来,阿根廷政府通过巨额补贴来人为压低能源、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价格,表面上是为了减轻民众负担、让大家用低价买到生活必需品,目的也只是让通胀数据看起来没那么难看。
但这种做法其实是饮鸩止渴。政府没钱补贴,就只能靠举债或者印钞来填补财政赤字。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虽然市面上的商品的价值被人为按住了,但货币却越来越不值钱,终究是以更高的通胀、货币贬值的方式,把负担转嫁回了全体民众身上——大家表面上享受了低价,实际上却要承担更严重的经济困难。
米莱对此解释得很直接:“补贴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全民一同承担的债务,最后必然以通胀的方式反噬所有人。”所以他决定让电价、燃气等恢复市场化定价。短期来看,很多家庭的生活成本会迅速上升,抗议声也随之而来。但米莱非常坚决,他的第一个财政目标就是坚决不再靠印钞来度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遏制通胀,恢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米莱提出了货币美元化这个设想,原因很简单,人们已经对比索失去信心了。虽然推行美元的步伐缓慢,但他果断放松了外汇管制,让市场决定汇率,让许多阿根廷人第一次尝到了可以自由兑换的美元。虽然比索继续贬值,但黑市与官方的巨大价差已经被抹平了,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权力阶层没法有权力的套利空间了。
在劳动力市场上,米莱也没有手软,他推动了简化解雇手续,降低用工门槛,鼓励公司进行雇佣。对于就业问题上,他采用了和当时罗斯福新政同样的手法——《暂且搁置工业复兴法》来降低用工成本。
过去阿根廷的那些劳动法规是极其变态的,导致企业宁愿不扩大生产,也不敢轻易招聘新员工。米莱给了企业喘息的机会,也让不少年轻人第一次看到了就业市场的希望。
当然工会的抗议声也是慢慢的变大,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五月广场上常年有人在抗议米莱的这些经济政策,主旨就是要保护工人的权益。对此米莱反复强调就一句:“如果我们不改革,大家就都别活了,并且阿根廷会世世代代的一直贫穷下去。”
米莱还通过法令一次性废除了300多项市场监督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实际上就是增加非税收入,用于填补阿根廷政府的财政赤字。在这之前哪怕你从阿根廷开一家小餐馆,都要面对无数的审批和无休止的贿赂。
米莱做法就是从政治上一步到位,让企业家们重新燃起了创业的想法,外资企业也开始重新关注阿根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阿根廷的改革也是非常肯定的。从今年开始,阿根廷的经济的起色能够说是很明显:财政赤字明显收窄;国际市场对阿根廷的信心开始回升;IMF宣布追加对阿根廷贷款;阿根廷的国债收益率也在下降;外资公司开始重返布宜诺斯艾利斯……
一套组合拳下来,阿根廷的经济前两年虽然还在恶化,但是市场信心却在不断恢复,2024年底阿根廷的经济出现了久违的正向增长,尤其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扰阿根廷的通胀更是从之前的三位数一下落到了接近4%。
阿根廷的改革可以是一面镜子,但前提必须是…… 虽然米莱的政策不能够确保阿根廷一定会再次伟大,但至少目前看来阿根廷的经济应该是会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既然这样,我们祝这位电锯大叔能带领阿根廷一路往前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