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产消费持续增长,渔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预计7100万吨,其中养殖产量预计5812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82%,为水产品稳产保供的主力军。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水产品国,但如今水产行业正面临大的变革和整合。水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盈利水平急剧下降,增效降本,成为了全行业的核心诉求。
为汇聚热门观点,倾听行业心声。3月28日-29日,2024第八届中国国际水产科技大会在成都通威国际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赋能科学技术创新共铸渔业强国为主题,来自中央、省、市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重要领导、行业专家、领袖企业家以及企业精英,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迄今为止,中国国际水产科技大会已成功举办八届,被誉为水产界“达沃斯”,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新质生产力。
呼应时代之所需反映养户之所呼,由通威集团主办的这场科技大会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就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诚邀全球专家、业内人士齐聚于此,探寻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奏响行业澎湃新乐章,以科技力量为加持,寻求降本增效之道,成为全世界水产人聚焦的热点话题。现场举行了“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高水平发展”行动倡议暨2024中国水产行业百强品牌发布仪式,并全球首发了2024通威“万户共成长”计划发布暨通威农牧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报告。
作为中国水产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威农发陪伴、见证、引领了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全过程。中国水产行业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正面临极大的变革和整合。当下,水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盈利水平急剧下降,增效降本,成为了目前养殖户的核心诉求。从生猪产业的发展路径可以窥见,只有规模化、具备实力的养殖户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通威股份农牧总裁、通威农发总经理郭异忠在大会上表示,通威深耕水产行业数十年,从白手起家,到正式迈入“世界500强”,从始至终坚持质量为根,用户为本。如今,行业正步入变革和整合的关键阶段,但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变化,行业结构如何升级,用户对好产品的需求永远都不可能改变。2023年,通威正式发布“好产品年”,向广大新老用户兑现了效益承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见证与广泛认同。2024年,为帮助更多优质用户提升养殖效益,通威在“好产品年”的基础上,正式开启“万户共成长”计划。
据了解,“万户共成长”计划下,通威将继续从设计、制造和使用三大端口,精准把控用户的本质需求,以养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升级产品配方。同时,持续打造标准化、智能化工厂,为好产品的诞生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通威将坚持兑现5个承诺,敢泡料、敢标真含量、敢承诺养殖效果、敢比赛、敢接受社会监督,以高标准牵引产品质量稳定提升,驱动产品持续升级。同时不断投入研发,优化生产体系,强化工艺水平、提升外观、多方面多维度提升产品质量。
“无论何时,养殖效益最大化始终都是用户关注的本质。”郭异忠还表示,对于按照通威养殖模式并全程使用通威产品的用户,通威公开承诺饵料系数,并提供渔场TSC精益管理,助力用户从技术、安全、成本的角度全方面提升收益,增效降本。同时也欢迎社会各路朋友做监督,通威将建立起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桥梁,由总部技术部、原料部、生产、品管、市场五大部门联合成立质量监督委员会,用户在使用通威饲料过程中,可向总部质量监督委员会提出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则给予奖励10万元。
那么,通威为何有底气能做出如此承诺?“谁和农民抢饭碗,谁就没有饭碗;谁给农民碗里添油加肉,谁就有饭碗,这是通威的不变宗旨。”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通威股份副总裁张璐在通威农牧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报告中做出了解释。2020年,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重塑“质量方针”,至今依旧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行业首个采用并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到全面落地标准化打造,再到“好产品年”的开启,通威从始至终坚持品质为先,匠心耕耘,科技加持,在原料、生产、品管、人才等层面层层把关,严格把控铸造好产品诞生的每一环,把维护用户权益放在首位。未来,通威将持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品的质量,强化工艺、提升外观,并深入一线,巩固与农户沟通交流的桥梁,与农户共赢发展。
这场素有水产界“达沃斯”之称的水产科技大会还邀请了朱作言、麦康森、赵进东等多位院士专家、行业大咖齐聚现场,深入探讨产业热点话题,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水产界跨越式发展,为行业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过线上方式向本届大会的圆满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表示,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来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我国渔业发展的成绩优异长期稳居世界首列。但当前渔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养殖环境恶化、高品质水产品进口依赖度高、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水平低等问题。为此她提出了推动渔业高水平发展的三点建议: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水产品供给体系的适配性;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三是推进绿色生态养殖,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指出,当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方面实施,为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新历史机遇。一是政策环境更优化;二是战略作用更突出;三是科技支撑更有力;四是消费需求更加多样。中国渔业经过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巨大成就。这得益于国家的格外的重视,得益于水产科技的有力支撑,得益于广大渔民朋友的艰苦努力,也得益于以通威为代表的水产企业和以刘汉元主席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家的不懈努力。
渔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近年来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还推动了乡村振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渔业实现了从吃鱼难到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的历史性跨越,渔业结构一直在优化,科技支撑能力也大幅度的提高。面对未来,农业农村部原总畜牧师张天佐认为渔业发展应着重考虑协调发展与保护,优化渔业空间布局,依法划定养殖区,探索生态渔业新模式,推动渔业绿色发展。还要聚焦水产种业和养殖尾水处理等关键技术,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产业的增值收益注入更多关键力量。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的社会热词,如何推动水产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摆在我们所有水产人面前的核心问题!”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作言激动地表示,发展的核心就在于科学技术创新。首先要坚持种业先行,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世界种业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逐步加强鱼类分子育种技术原创性研究,突破智能育种技术,希望科研界与以通威为代表的优秀企业逐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科学创新,推动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持续赋能。最后他希望本届大会能够紧密围绕各项热门议题,深入研讨,集思广益,为携手创造中国水产行业的美好未来,推动行业的更大发展贡献力量。
通威股份董事长、CE0刘舒琪表示,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营养物质,关系到我国居民的健康,是重要的食品蛋白来源。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为世界渔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42年以来,通威一直深耕绿色农业、绿色能源两大产业,提供基础的水产养殖安全与保障。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原局长、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表示,2024年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起步之年,渔业发展需要新兴生产力的赋能加持。首先要在种业科技上发力,种业是水产业的生命之源,更是发展经济生产力的“超级芯片”,要大力培育和研发适用不同水域环境的高产、高效、抗病的优质新品种。并且要进一步强化发展大数据应用,创新工厂化养殖模式,对现有养殖场地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改造,提质增效,携手推进中国水产向更高、更精、更深、更宽、更安全,更广阔的领域高质发展。
“本界大会参会人员众多,各界精英荟萃,充足表现了通威集团对科技的重视和战略部署,展现了业界同仁践行‘大食物观’,推进科技兴渔,建设渔业强国的目标与决心。”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认为,当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的挑战,这表明我国水产养殖业已进入由量变向质变转换的关键时期,只有精准把握科技命脉,全行业共同重视科学技术研发,践行创新战略,渔业现代化才能实现高效、生态、健康、安全的目标。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礼表示,去年我国饲料行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总产量再创新高,饲料工业成为支撑农牧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水产品需求量开始上涨,带动水产饲料市场稳步扩大。科技在水产养殖和饲料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本届大会上聚焦科学技术创新,对推动渔业高水平发展至关重要,期望通过此次大会加快水产饲料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推进渔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蒋刚表示,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内处于主体地位。依托长江、黄河上游的水资源优势,四川扎实推进水产品稳产增效,推广智能养殖,培育新品种,做强特色产品并远销海外。在策略上,四川省注重科技赋能,对接国家园林科学技术创新联盟和科研院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AI与水产养殖的深层次地融合的同时关注效率提升,研究制定现代渔业技术指南,支持发展循环水养殖等新模式,实现传统养殖的提档升级,为农民丰产增收提供充足动力。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在现场发出了“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高水平发展”行动倡议。他表示,行业要加强创新研究,快速推进实施种业振兴,全力做好种子资源“用起来、用得好”的后半篇文章,聚焦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完善分享机制,切实把种业优势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加强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推动渔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提升渔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世界水产学会原主席、比利时皇家研究院院士 Patrick Sorgeloos
世界水产学会原主席、比利时皇家研究院院士Patrick Sorgeloos表示,渔业作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面临着ECO退化、气候危机等严峻挑战。面对全球人口增长和食品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的形势,水产品,尤其是水产养殖产品,将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行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渔业生产的智能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的同时还应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麦康森发表《我国渔业高水平发展的思考》主题演讲。202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我们每周需要摄入300-500克水产品。由此计算,中国还有1500万吨左右水产品需求缺口。但是,由于近年来消费力下降,产能呈现“伪过剩”。加上574万吨进口水产品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国产水产品的销路遭受挤压,进而造成养殖户不赚钱。中国是世界的第一大对虾养殖大国,进出口的一些矛盾也会影响中国对虾市场,影响养殖户的盈利能力。
世界水产学会理事、勒冈州立大学教授HillaryEana提出,海洋渔业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和前景,当前全球渔业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渔业企业一定重视投资风险管理,从企业投资战略、内部管理和项目执行层面全面贯彻ESG理念,将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建立在积极践行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基础上,推动全球水产业和渔业转型升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进东分享道,实验团队已成功构建缺失细胞色素b6f的地盘细胞,为构建更高效光合电子传递的蓝细菌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还创造了无抗筛选法,能为许多水产领域中与饲料、代谢产物相关的实验带来帮助。同时,还进行了蓝藻生产胞外纤维素的研究,在未来有望实现将蓝藻、水华资源利用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桂建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从渔业转型升级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出发,为大家重点分享了未来水产养殖的方向,近10年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驱动了我们水产养殖模式的创新,这表明国家一直在全力支持我们搞创新,而技术创新是推动“蓝色转型”的首要举措。要加强关键核心研发技术和示范,比如“以渔养水”的大水面生态渔业新示范,开创湖泊大水面渔业与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新举措,塑造渔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会李杰人表示,中国水产养殖业在全球占了重要地位,其产量早已超越世界渔业总量的一半,实现从捕捞向养殖的历史性转变。随着《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0》的推进,水产养殖以其节粮、节水、节地的优势,在保障食物安全中扮演关键角色。设施渔业、品种改良及深远海洋养殖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了中国渔业的持续发展。同时,面对饲料产业的挑战,提升饲料品质和探索新型蛋白替代剂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弘结合研发实际进行了报告。目前,鳝鳅品种改良仍未突破,特色淡水鱼新品种仍依赖传统选育技术方法,育种方向追求生长速度。因此,可开展鳝鳅亲鱼人工培育研究和人工繁殖技术探讨研究的协同攻关,并且开展鳝鳅新品种选育,加速现代生物育种研发技术和集成创新,推进性别控制,基因编辑,基因组育种技术开发,培育具有优良多性状的新品种。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何建国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何建国表示,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进入国际第一方阵,生长速度较2010年以前提升了70%。目前,生产良种虾苗2500亿尾,其中自主培育的有1750亿尾,自主培育的凡纳滨对虾良种已得到国内养殖者的认可,打破依赖国外的局面。通过良种自主培育攻关,未来能实现体长1cm虾苗养殖45天-50天,规格达到60尾/kg,保证350万吨对虾产量的需求。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秦启伟指出,目前上市的国产商品化海水鱼类疫苗较少,疫苗制剂的技术上的含金量欠缺、审批程序繁项及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水产疫苗的商品化进程缓慢。在石斑鱼中,蛙病毒属、肿大细胞病毒属以及淋巴囊肿病毒属是主要的病毒性病害。目前,实验室已申投并获得《石斑鱼蛙虹彩病毒病灭活疫苗(HN株)临床试验》批件。
大会举办了2024中国水产行业百强品牌发布仪式,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崔和会长担任发布嘉宾,重要领导嘉宾共同上台按下发布按钮,见证重要时刻。据了解,榜单涵盖原料、饲料、种苗、动保、养殖、设施设备、食品加工及销售等水产行业全产业链的所有的环节,从多维度和多指标对企业的品牌效益和品牌强度进行评审。
大会还设置了圆桌对话,围绕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间的平衡、科学技术手段如何让加持现代渔业发展等问题,邀请行业大咖齐聚一堂,碰撞智慧。
本文原创内容版权属于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 ,没有经过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刘弋文 林琳 实习生林德峰。图片由通威农发提供,特此鸣谢。